학술논문

黄河三角洲盐生植被演替对土壤真菌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 Effects of Succession of Halophytic Vegetation on Carbon Metabolism Diversity of Fungi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ocument Type
Academic Journal
Source
土壤学报 / Acta Pedologica Sinica. 55(5):1264-1275
Subject
黄河三角洲
盐生植被
土壤真菌
功能多样性
Biolog-FF技术
Language
Chinese
ISSN
0564-3929
Abstract
探究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水平与盐生植被演替之间的关系,是理清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步骤.采用Biolog-FF微孔板培养法,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盐生植被下土壤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每孔平均吸光值(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表现为白茅>罗布麻>柽柳>马绊草>光板地,20~40cm土层则表现为白茅>马绊草>柽柳>罗布麻>光板地,即随盐生植被正向演替,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 0.05);各样地土壤真菌群落的香农-威尔指数H、丰富度指数S和辛普森指数D按演替顺序均有显著提高,同一样地不同土层中,除马绊草群落,其余样地的3种指数均表现为0~20 cm> 20~40 cm,说明盐生植被正向演替过程改善了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了群落中常见物种的优势度.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真菌吸光值、真菌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全氮、碱解氮、土壤有机质、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显著促进了土壤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土壤含盐量则显著抑制真菌的碳源代谢活性(P<0.05);土壤主成分分析表明,纤维醇、鸟氨酸和D-甘露醇等是0~20 cm土层下土壤真菌利用的主要碳源,D-山梨醇、丙三醇和L-天冬氨酸等则是20~40 cm土层下土壤真菌利用的主要碳源,表明糖类、醇类和酸类是控制土壤真菌碳源代谢发生差异的主要碳源.土壤真菌碳源代谢水平与盐生植被演替关系的结果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恢复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